東亞銀行收購戰一觸即發,閣下有否參與其中?
國浩郭生買入東亞股份至5%以上,手法並不似單純股權投資。當年以高價3.5倍PB出售道亨一幕還歷歷在目,多年間休養生適保留實力,等的就是金融海嘯這種歷史機遇擇肥而噬。對國浩來說,收購東亞的決定是進可攻退可守。
攻者,一舉買下東亞20-30%股份做大股東,不過若觸法全面收購時,國浩未必有足夠財力一口吃下東亞,關鍵是有沒有銀行支持國浩。守者,慢慢將自己於東亞的持股量提升至第一大股東水平,繼而要求加入董事會,直接參與東亞的日常運作。,到時不安的是急著為兒子舖路的寶Baby,以高於市場價買回國浩持股亦非不可能。
對投資者來說,無論國浩採取攻勢或守勢都站於不敗之地,絕對係公我贏字你輸的最佳寫照。最壞的情況是國浩增持東亞至現水平後甚麼也不做,但東亞還是多了一位強而有力的股東支持發展中國,最壞的結局還不至於太壞吧!
根據上述假設訂下東亞的合理價,投資者可量力而為參與:
攻勢:東亞PB2.8倍,以2009年中期業績計為$51.5。守勢:東亞PB2.3倍,以2009年中期業績計為$42.3。無勢:東亞PB1.8倍,以2009年中期業績計為$33.2。
今年3月份一篇有關匯控2008年全年的撥備情況,文中指出匯控於2006、2007及2008年的撥備金額大幅多於真實的撇賬金額,真正數字為121億美元。這121億美元的"儲備"正是為日後的壞情況做好準備。再加上管理層早於2006年尾已對次按發出預警,然後著手處理美國各類貸款的收數問題,收緊新增貸款條件、重組逾期貸款人的還款金額、甚至最後停接任何新生意。以上種種都令匯控在金融海嘯中比對手更快站起來!
我相信匯控的管理層並不懂任何魔法,第三季的表現是早兩年一點一滴收補錯誤的成果。如果要雞蛋裡挑骨頭,我們當然可以說匯控應一早賣出美國所有貸款組合,但口講批評往往比實際行動容易,在當時的市況環境下要找人接火棒又談何容易?
另外,匯控第四季增派息的機會如何?這個"機會"我真的不懂推算,但作為小股東我就不希望管理層在供股集資後的短時間內開始增加派息。原因簡單,一來監管當局的資本要求未定,保留充足資本有利日後應付任何不可預測情況。另外,供股係因為公司不夠資金,供股是要成本的,供完股後又即時派回給股東,請問有何意義?反正資金留在公司我亦信得過管理層會好好利用,價值亦可反映在股價上,何樂以不為?別忘記,若股東今年都選擇以股代息,所收價值早已超越往年4-5%的回報水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