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3/13

迴光返照

美國證監會正在考慮於今年四月回復Uptick Rule沽空限制,剛巧巴菲特亦向外聲稱現時在美國物色收購的機會正在增加,原因是收購價格偏低,競購對手亦相對較少。
加上近日Citigroup出現迴光返照,突然向外公佈今年首兩月能夠賺取盈利,促使環球金融股出現止跌回升的景象。
這些消息會否導致美股將出現熊市反彈呢?
另一方面,早前匯豐被市場一沉百踩,卻又一面倒建議散戶快點投向中資金融股的懷抱,各走兩個極端,從中是否給予了一些啟示呢?

現時於報紙, 財經雜誌, 電視, 電台等大眾媒體, 見到越來越多看淡匯豐的言論, 當中包括不久之前仍然對匯豐抱有信心的人士. 我認為純粹從股價的角度來睇, 並非壞事. 因為, 未來股價的表現以及投資回報, 很多時並不是同真正的業績掛鉤, 而是受"真正的業績"與"預期業績"之間的差距所主導, 越多人對匯豐的前景看淡, 等於為未來業績的期望降溫. 難怪巴菲特認為, 美國經濟在整個2009年會是「一片廢墟,而且可能會更壞」, 但即使如此, 這沒有告訴我們股市會升還是會跌.
另外, 國有化銀行在歐美的市場份額會增大(他們可以不賺錢來爭生意), 我並不同意, 國有化銀行雖然經營策略上要聽從政府的指揮, 但並非表示擁有(或政府會為國有化銀行提供)無限的資金. 另外, 國有化銀行現時正在浪費資源做一些無建設性的事情. 例如要花資源成立一個內部委員會, 定期向公眾佈告運用政府資金的情況, 顯示有運用政府資金支持國內企業和經濟, 問題是, 銀行如何區分使用的每一元是來自政府資金還是原有股東的資金, 還是來自經營業務的現金流? 所以, 根本只是門面工夫, 但唔做又唔得, 國有化銀行的自主性有幾強可想而知.
歐美銀行紛紛接受政府注資, 形成"國有化銀行"與私營銀行競爭的局面. 歷史告訴我們, 國有企業以配合政府政策為依歸, 國有銀行批出貸款與否, 是以支持國家經濟為考慮因素, 而非看借貸人的還款能力, 國有銀行的管理和經營受政府, 政客以及納稅人的監測, 管理層以及員工的薪金和花紅均受到嚴格的控制. 試想像一下, 當員工為銀行賺一億跟賺一百萬得到的報酬都是一樣的, 結果是形成少做少錯, 不做不錯的文化. 國有銀行人才流失以及競爭下降是必然的事.
另外, 在英美政府抨擊接受政府資金的銀行, 有相當部分的資產, 貸款, 業務是在國外之後, 這些"國有銀行"被迫把具有盈利潛力的新興市場業務縮小規模或者放棄, 例如出售中資銀行的持股, 把好不容易才與中資銀行建立的戰略伙伴關係破壞了, 一些有潛力的合作項目中止了.
國際性銀行通常是母公司控制一系列的子公司在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業務. 目前歐美國有化銀行, 即控股公司, 在調配資源去國外分公司方面已經受限制或壓力, 於是國外分公司只能靠自己的業務提供現金流維持運作, 根本很難擴展生意, 長久下去只好縮小規模甚至撤出市場, 最終變成國家銀行而非國際銀行, 客戶流失是必然的事. 相反, 非國有化銀行則可以根據市場潛力去發展業務.
在各國政府推出史無前例的救市措施之後, 美國金融業有望於明年穩定下來, 然後於2011年復甦, 重回增長的軌道, 預期未來非國有化銀行會比國有化同業對手更靈活, 更具競爭力.
現時大行要唱淡匯豐, 就唔提匯豐相對其他國有化同業的優勢,將來大行要唱好匯豐的時候,呢方面的優勢會成為賣點之一, 我會拭目以待.
總之,相信未來四月至六月金融市場出現較大波幅的機率不少,因此需要密切留意和作出相應的部署了。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人的心在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