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查在Tom Wishon 2005年寫了一本書,叫做《追尋完美球桿》。此書出版後,立即受到好評。在這之前,從來沒有一本書像它一樣,用簡單明瞭的文字來向一般球友解釋球桿的原理,如何運用球桿來改善表現,如何選擇球桿,以及一般球友們應該知道的知識。在作者的指導原則裡,最重要的一條是:所有的球友,從初學者到低差點的好手,都能從量身訂做的球桿上得到直接且立即的好處。作者也認為這個部份將是高爾夫球界下一個要努力的大方向。
Tom Wishon是位超過30年經驗的高爾夫球具專家,專精於桿頭設計、桿身設計和分析,以及量身訂製的研究和發展。在高球業界裡,許多技師為職業選手設計桿頭,不過只有他的設計曾經贏得職業高球巡迴賽和萊德杯冠軍。《追尋完美球桿》已經是每一位球友都必須閱讀的書了!Tom Wishon以幽默的文筆把《追尋完美球桿》的重點節錄在這篇 12 Myths That Could Wreck Your Golf Game 裡,好讓大家先睹為快。
我保證,等你讀完這本小冊子後,你會把整本《追尋完美球桿》奉為經典,隨時拿出來參考。
12 Myths That Could Wreck Your Golf Game
Tom Wishon是位超過30年經驗的高爾夫球具專家,專精於桿頭設計、桿身設計和分析,以及量身訂製的研究和發展。在高球業界裡,許多技師為職業選手設計桿頭,不過只有他的設計曾經贏得職業高球巡迴賽和萊德杯冠軍。《追尋完美球桿》已經是每一位球友都必須閱讀的書了!Tom Wishon以幽默的文筆把《追尋完美球桿》的重點節錄在這篇 12 Myths That Could Wreck Your Golf Game 裡,好讓大家先睹為快。
我保證,等你讀完這本小冊子後,你會把整本《追尋完美球桿》奉為經典,隨時拿出來參考。
12 Myths That Could Wreck Your Golf Game
作者﹕Tom Wishon & Tom Grundner
現今的高爾夫球運動毫無進展。
每年都有很多人開始學習高爾夫球,同時也有相同的人數放棄小白球。根據調查,放棄高爾夫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挫折感太重”。
因此,知名球桿設計師的湯姆威紳提出了兩個問題:這種挫折感有多少是因為這個運動本身的困難度而產生的?確實,連最優秀的球員也時常對高爾夫球感到挫折。這挫折又有多少是由球具造成的呢?很多人停滯在某個瓶頸,每次打球都好像在當眾丟臉,像做了一場惡夢。他們認為自己所用的球桿設計既精良又合適〈畢竟,他們花了很多錢買這些球桿〉,因此把罪過全都怪到自己頭上,怪自己無能,最後乾脆放棄高爾夫球。
事實上,現在的球桿並沒有打得更遠。這個迷思根本是一種行銷手法。
請讓我解釋給你聽。
決定球距的三個主要因素是:桿頭的桿面角度,桿身的長度,和你的揮桿速度。有一句有關高爾夫球桿的古老名言:桿身長度越長,桿面角度越小,球桿重量越重,桿身硬度越大,這種球桿就越難打。在過去幾年裡,你的揮桿速度也許保持不變,可是球桿的桿面角度和桿身長度卻不同了。
球桿公司為了要告訴大眾他們的球桿可以打得比較遠,每一年都不停地玩弄桿面角度的把戲,也就是說,他們每一年都把桿面角度縮減一點點。結果呢,球袋裡的每一支球桿都至少上升了一號,甚至兩號。你記不記得,當球桿公司在練習場舉辦球桿試打會的時候,你用他們的六號鐵桿打出來的球距都比你自己的五號鐵桿還遠?現在你知道原因了吧。那支漂亮的六號鐵桿在幾年前根本就是五號鐵桿,而且也許在十多年前它根本是四號鐵桿!
如果這些改變不會造成壞的結果的話,那麼,這些改變其實還滿有趣的。問題是,現在工廠設計生產的球桿,到了一般球友的手上,根本就不能打;而且還強迫球友們多買幾支完全用不著的球桿。
我還是先講一些故事背景吧。
在球桿設計的領域裡,有一個規則叫做“24/38法則”。它的基本含意是,一般球友不能用桿面角度小於24度或長度大於38英吋的鐵桿。因為這種球桿需要很高的揮桿精確度,然而這不是一般球友能夠輕易做到的。
桿面角度消失症男用木桿和鐵桿的桿面角度進化史 – 業界的平均數字
現今的高爾夫球運動毫無進展。
每年都有很多人開始學習高爾夫球,同時也有相同的人數放棄小白球。根據調查,放棄高爾夫球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挫折感太重”。
因此,知名球桿設計師的湯姆威紳提出了兩個問題:這種挫折感有多少是因為這個運動本身的困難度而產生的?確實,連最優秀的球員也時常對高爾夫球感到挫折。這挫折又有多少是由球具造成的呢?很多人停滯在某個瓶頸,每次打球都好像在當眾丟臉,像做了一場惡夢。他們認為自己所用的球桿設計既精良又合適〈畢竟,他們花了很多錢買這些球桿〉,因此把罪過全都怪到自己頭上,怪自己無能,最後乾脆放棄高爾夫球。
事實上,現在的球桿並沒有打得更遠。這個迷思根本是一種行銷手法。
請讓我解釋給你聽。
決定球距的三個主要因素是:桿頭的桿面角度,桿身的長度,和你的揮桿速度。有一句有關高爾夫球桿的古老名言:桿身長度越長,桿面角度越小,球桿重量越重,桿身硬度越大,這種球桿就越難打。在過去幾年裡,你的揮桿速度也許保持不變,可是球桿的桿面角度和桿身長度卻不同了。
球桿公司為了要告訴大眾他們的球桿可以打得比較遠,每一年都不停地玩弄桿面角度的把戲,也就是說,他們每一年都把桿面角度縮減一點點。結果呢,球袋裡的每一支球桿都至少上升了一號,甚至兩號。你記不記得,當球桿公司在練習場舉辦球桿試打會的時候,你用他們的六號鐵桿打出來的球距都比你自己的五號鐵桿還遠?現在你知道原因了吧。那支漂亮的六號鐵桿在幾年前根本就是五號鐵桿,而且也許在十多年前它根本是四號鐵桿!
如果這些改變不會造成壞的結果的話,那麼,這些改變其實還滿有趣的。問題是,現在工廠設計生產的球桿,到了一般球友的手上,根本就不能打;而且還強迫球友們多買幾支完全用不著的球桿。
我還是先講一些故事背景吧。
在球桿設計的領域裡,有一個規則叫做“24/38法則”。它的基本含意是,一般球友不能用桿面角度小於24度或長度大於38英吋的鐵桿。因為這種球桿需要很高的揮桿精確度,然而這不是一般球友能夠輕易做到的。
桿面角度消失症男用木桿和鐵桿的桿面角度進化史 – 業界的平均數字
球 桿 1960/1970 1980 1990早期 1997年以後
〈桿面角度〉
一號鐵桿 17 17 16 16-17
二號鐵桿 20 20 19 18-20
三號鐵桿 24 23 22 20-21
四號鐵桿 28 26 25 23-24
五號鐵桿 32 30 28 26-27
六號鐵桿 36 34 32 30-31
七號鐵桿 38 36 34 35
八號鐵桿 44 42 40 38-40
九號鐵桿 48 46 44 42-44
劈起挖起桿 52 50 48 46-48
沙坑挖起桿 56 56 56 55-56
開球木桿 11 11 10 9-10.5
三號木桿 16 15 15 13-14
五號木桿 22 21 19 17-17
七號木桿 28 27 23 20-21
註:上面的數字顯示這些年來球桿製造商是如何大幅縮小球桿的桿面角度。他們這麼做,就只是為了要宣稱他們的球桿可以打得更遠,吸引大家來買他們的球桿。 幾年前,24/38法則的底線是三號鐵桿,所以當你買一套球桿,它通常包含從三號鐵桿一直到挖起桿,而且每支球桿都能用到。現在呢,由於桿面角度消失症的緣故, 24/38法則的底線落在五號鐵桿上,以至於大多數的球友都無法再使用三號和四號鐵桿了。
三號和四號鐵桿不能用,那該怎麼辦呢?很簡單。球桿公司要你再買三支額外的球桿來彌補他們自己造成的不足。現在,你必須買一種叫做“鐵木桿”的球桿,這種球桿很好打,也被用來取代那兩支大部份球友不能再用的三號和四號鐵桿。還有,鐵桿的桿面角度越來越小,也就造成鐵桿和沙坑挖起桿的桿面角度差距越來越大,因此,你又必須買一支“中繼挖起桿”來填補桿面角度縮水而產生的斷層。
有關這個主題的詳細內容,請參考《追尋完美球桿》第一章的 “桿面角度消失症”和第七章的 “整套球桿搭配和24/38法則”。
開球桿越長,球打得越遠根據我的估計,對大部分的球友來說,球具店裡90%的開球桿都太長了。如果你的開球桿也太長,你就該把它切短一點,然後重新調整揮桿重量。千萬不要不好意思,不要猶豫。我告訴你為什麼:
我們先談球距問題。大部份球友都相信:開球桿越長,打得越遠。其實不然。曾經有人請50位讓差點不同的球友用43到45英吋長的開球桿來做實驗。實驗結果如下,你自己看一看。43英吋和45英吋打出的球距,它們的差別頂多是微不足道的1.5碼而已。再看看它們在精準度上的巨大差別,你就知道那個名言「球桿越長,越難打」是千真萬確的。
三號和四號鐵桿不能用,那該怎麼辦呢?很簡單。球桿公司要你再買三支額外的球桿來彌補他們自己造成的不足。現在,你必須買一種叫做“鐵木桿”的球桿,這種球桿很好打,也被用來取代那兩支大部份球友不能再用的三號和四號鐵桿。還有,鐵桿的桿面角度越來越小,也就造成鐵桿和沙坑挖起桿的桿面角度差距越來越大,因此,你又必須買一支“中繼挖起桿”來填補桿面角度縮水而產生的斷層。
有關這個主題的詳細內容,請參考《追尋完美球桿》第一章的 “桿面角度消失症”和第七章的 “整套球桿搭配和24/38法則”。
開球桿越長,球打得越遠根據我的估計,對大部分的球友來說,球具店裡90%的開球桿都太長了。如果你的開球桿也太長,你就該把它切短一點,然後重新調整揮桿重量。千萬不要不好意思,不要猶豫。我告訴你為什麼:
我們先談球距問題。大部份球友都相信:開球桿越長,打得越遠。其實不然。曾經有人請50位讓差點不同的球友用43到45英吋長的開球桿來做實驗。實驗結果如下,你自己看一看。43英吋和45英吋打出的球距,它們的差別頂多是微不足道的1.5碼而已。再看看它們在精準度上的巨大差別,你就知道那個名言「球桿越長,越難打」是千真萬確的。
球友的差點 開球桿長度 平均球距 平均方向偏差
〈英吋〉 〈碼〉 〈偏離球道中央的碼數〉
45 206.4 +/- 25.3
24 ~ 36 44 207.0 +/- 21.3
43 207.3 +/- 16.7
45 214.2 +/- 26.4
18 ~ 23 44 214.8 +/- 22.7
43 215.7 +/- 17.0
45 221.3 +/- 23.5
12 ~ 17 44 222.5 +/- 18.1
43 222.8 +/- 15.1
45 227.1 +/- 18.2
6 ~ 11 44 228.1 +/- 15.6
43 228.4 +/- 11.8
45 238.7 +/- 15.7
0 ~ 5 44 238.3 +/- 12.2
43 237.5 +/- 9.7
不過,等一下,其實這個問題沒那麼簡單。
我之所以建議你用短的開球桿,還有另一個原因。事實上,對一般人來說,短的開球桿比較好打,它不但能把球打得更精準,也打得更遠。
用開球桿開球的時候,如果球打到離甜蜜點1/4英吋的地方,你就會損失大約5碼的球距;如果離甜蜜點1/2英吋,你就會損失10碼;離甜蜜點1英吋,則會損失20碼;以此類推。
相反地,如果擊球時你能把球桿控制到某種程度,把失誤減低到離甜蜜點1/2英吋的話,你不但會有紮實的擊球感和稍遠的球距,而且球的落點很可能都會保持在球道上。
現在大部份球友所用的球桿都太長,以至於無法發揮他們應有的水準。你可能會問,那麼,到底什麼長度的球桿最適合你?很多人以為,如果他們的身高高於188公分,就要用長一點的球桿;如果身高低於173公分,就要用短一點的球桿。這簡直是天大的笑話。
球桿的長度不是單由身高來決定的。決定球桿長度,第一步先看手臂長度,然後再看揮桿平面和擊球能力。任何一位球桿訂製技師永遠都記著一個基本原則:
球桿中,那支最長的而且能常常讓你紮實地打到甜蜜點的那一支,就是最適合你的長度。至於木桿,最適合你的長度一定比你現在用的木桿還短。
球桿技師在決定球桿長度的時候,他會先量球友手腕到地面的長度,同時會參考一份對照表,這份對照表是研究球桿多年的成果,目的是讓技師們在訂做時有個初步的長度判斷。我們量的是手腕到地面,而不是指尖到地面,原因是大家的手指長度也不一樣。手腕測量比較可以代表手臂長度。你的手和手指長度只和握柄有關,和球桿長度無關。
表2 – 手腕到地面長度測量
我之所以建議你用短的開球桿,還有另一個原因。事實上,對一般人來說,短的開球桿比較好打,它不但能把球打得更精準,也打得更遠。
用開球桿開球的時候,如果球打到離甜蜜點1/4英吋的地方,你就會損失大約5碼的球距;如果離甜蜜點1/2英吋,你就會損失10碼;離甜蜜點1英吋,則會損失20碼;以此類推。
相反地,如果擊球時你能把球桿控制到某種程度,把失誤減低到離甜蜜點1/2英吋的話,你不但會有紮實的擊球感和稍遠的球距,而且球的落點很可能都會保持在球道上。
現在大部份球友所用的球桿都太長,以至於無法發揮他們應有的水準。你可能會問,那麼,到底什麼長度的球桿最適合你?很多人以為,如果他們的身高高於188公分,就要用長一點的球桿;如果身高低於173公分,就要用短一點的球桿。這簡直是天大的笑話。
球桿的長度不是單由身高來決定的。決定球桿長度,第一步先看手臂長度,然後再看揮桿平面和擊球能力。任何一位球桿訂製技師永遠都記著一個基本原則:
球桿中,那支最長的而且能常常讓你紮實地打到甜蜜點的那一支,就是最適合你的長度。至於木桿,最適合你的長度一定比你現在用的木桿還短。
球桿技師在決定球桿長度的時候,他會先量球友手腕到地面的長度,同時會參考一份對照表,這份對照表是研究球桿多年的成果,目的是讓技師們在訂做時有個初步的長度判斷。我們量的是手腕到地面,而不是指尖到地面,原因是大家的手指長度也不一樣。手腕測量比較可以代表手臂長度。你的手和手指長度只和握柄有關,和球桿長度無關。
表2 – 手腕到地面長度測量
球桿長度初步建議〈英吋〉
手腕到地面長度 開球桿長度 五號鐵桿長度
27-29 42 36.5
29-32 42.5 37
32-34 43 37.5
34-36 43.5 38
36-37 44 38.25
37-38 44.25 38.5
39-40 44.75 39
40-41 45 39.25
41-42 45.5 39.5
超過42 46和以上 39.75和以上
註:這個對照表提供技師做初步的參考,從這裡先選出一個配合球友身高和手臂長度的球桿長度。為了要有正確的測量,球友們必須穿著平底鞋,輕鬆地站直,兩肩同高,手臂輕鬆地放在身體兩側。測量的長度是從右手〈慣用右手者〉手腕到地面,以英吋為單位,小數點也要算。 所以,我們先從這個對照表裡挑出一個初步的球桿長度。這只是個開始。有了初步長度後,優秀的球桿技師還要觀察你的揮桿平面,揮桿節奏,以及你在揮桿時控制球桿的能力。一直到這些資料確定以後,他才會做出最後的長度建議。
有關這個主題的詳細內容,請參考《追尋完美球桿》第七章的“喔!開球桿!”和“找出你適當的長度”。開球桿的桿面角度越小,球打得越遠如果你的球技像高球名將約翰達利〈John Daly〉一樣,那麼上面這句話就有道理。然而,對我們這些平凡的人來說,我們可能需要較大的桿面角度才能把球開得更遠。我知道這聽起來和你的直覺剛好相反,所以讓我解釋一下。
我相信你曾經用水管來洗車或洗地。現在,想像你把水管的水量開到最大,同時試著把水噴得最遠,但是某人突然把水量關成原來的三分之一,你立刻會感覺到水壓變小,也看到噴水的距離變近。這時候,如果想增加噴水的距離,你會怎麼做?沒錯!你會提高水管噴嘴的角度。
這個原理就和開球桿一樣。
如果你的揮桿速度很快〈就像水量很大的水管〉,你就需要較小的桿面角度來達到最遠的球距。如果你的揮桿速度較慢〈就像水量較小的水管〉,你必須要用較大的桿面角度。你絕對不能用小桿面角度的開球桿來搭配慢的揮桿速度,因為這就像低水壓配上低的噴嘴角度,也難怪水噴不遠嘛!
如果你仍心存懷疑,那請看一下表3裡面的數字。請看表中揮桿速度在90英哩的三項數字〈假設攻角是正2.5度〉,這是男性球友的平均速度。在這三項數字裡,起飛角度〈和桿面角度〉越大,則球距越遠。不過要注意,這必須在桿面角度 13度以內,如果超過13度,球距則會越來越近。如果你的攻角是平行的或由上而下的,你就需要更大的桿面角度才能打的遠。〈你可能不知道自己的攻角,對不對?別擔心。《追尋完美球桿》這本書會教你。〉
表3 – 起飛角度對開球距離的影響*
有關這個主題的詳細內容,請參考《追尋完美球桿》第七章的“喔!開球桿!”和“找出你適當的長度”。開球桿的桿面角度越小,球打得越遠如果你的球技像高球名將約翰達利〈John Daly〉一樣,那麼上面這句話就有道理。然而,對我們這些平凡的人來說,我們可能需要較大的桿面角度才能把球開得更遠。我知道這聽起來和你的直覺剛好相反,所以讓我解釋一下。
我相信你曾經用水管來洗車或洗地。現在,想像你把水管的水量開到最大,同時試著把水噴得最遠,但是某人突然把水量關成原來的三分之一,你立刻會感覺到水壓變小,也看到噴水的距離變近。這時候,如果想增加噴水的距離,你會怎麼做?沒錯!你會提高水管噴嘴的角度。
這個原理就和開球桿一樣。
如果你的揮桿速度很快〈就像水量很大的水管〉,你就需要較小的桿面角度來達到最遠的球距。如果你的揮桿速度較慢〈就像水量較小的水管〉,你必須要用較大的桿面角度。你絕對不能用小桿面角度的開球桿來搭配慢的揮桿速度,因為這就像低水壓配上低的噴嘴角度,也難怪水噴不遠嘛!
如果你仍心存懷疑,那請看一下表3裡面的數字。請看表中揮桿速度在90英哩的三項數字〈假設攻角是正2.5度〉,這是男性球友的平均速度。在這三項數字裡,起飛角度〈和桿面角度〉越大,則球距越遠。不過要注意,這必須在桿面角度 13度以內,如果超過13度,球距則會越來越近。如果你的攻角是平行的或由上而下的,你就需要更大的桿面角度才能打的遠。〈你可能不知道自己的攻角,對不對?別擔心。《追尋完美球桿》這本書會教你。〉
表3 – 起飛角度對開球距離的影響*
揮桿速度 開球桿桿面角度 起飛角度 球距
英哩/小時〉 〈角度〉 〈角度〉 〈碼〉
60 11 12.1 106
15 15.2 117
19 18.1 122
70 11 12. 1 145
15 15.2 154
19 18.1 156
80 9 10.5 174
11 12.1 181
13 13.7 185
90 9 10.5 206
11 12.1 211
13 13.7 213
100 8 9.6 231
9 10.5 234
10 12.1 236
110 7 8.8 254
8 9.6 256
9 10.5 257
註:想要打出最遠的距離,不論職業高手或初學者都必須依照自己的揮桿速度來選擇適當桿面角度的開球桿。只有這樣,才能有最佳起飛角度來打出最遠的距離。* 本表假設攻擊角度是正2.5度,也就是桿頭的路徑是以2.5度由下往上打到球。大部分人的攻角都是由下往上。如果你不是由下往上,那就要選擇比本表所列桿面角度更大一點的開球桿。
所以,在你能夠控制揮桿的範圍內,你開球桿的揮桿速度有多快呢?想知道答案,唯一的方法是請專業的技師幫你測量。不過,下列這些數字大概可以給你一些概念。
女性球友:時速65英哩男性球友:時速85英哩女性巡迴賽選手:時速97英哩男性巡迴賽選手:時速110英哩男性長距離大賽選手:時速135-155英哩
看了表3的資料後,你還想用桿面角度或10度的開球桿嗎?如果想用10度的開球桿來打出最遠的球距,你必須有時速100英哩的揮桿速度〈而且還要有良好的揮桿控制力〉。如果用9度的開球桿,你的揮桿速度必須在時速110英哩左右。像你我這樣平凡的球友〈揮桿速度在80到99英哩之間〉,用11、12或13度最能產生最遠的球距。對女性球友和揮桿速度較慢的年長球友來說,開球桿的桿面角度至少要14度或14度以上才能打出最遠的球距。
有關這個主題的詳細內容,請參考《追尋完美球桿》第一章的 “後旋,桿面角度,和球距”。
所以,在你能夠控制揮桿的範圍內,你開球桿的揮桿速度有多快呢?想知道答案,唯一的方法是請專業的技師幫你測量。不過,下列這些數字大概可以給你一些概念。
女性球友:時速65英哩男性球友:時速85英哩女性巡迴賽選手:時速97英哩男性巡迴賽選手:時速110英哩男性長距離大賽選手:時速135-155英哩
看了表3的資料後,你還想用桿面角度或10度的開球桿嗎?如果想用10度的開球桿來打出最遠的球距,你必須有時速100英哩的揮桿速度〈而且還要有良好的揮桿控制力〉。如果用9度的開球桿,你的揮桿速度必須在時速110英哩左右。像你我這樣平凡的球友〈揮桿速度在80到99英哩之間〉,用11、12或13度最能產生最遠的球距。對女性球友和揮桿速度較慢的年長球友來說,開球桿的桿面角度至少要14度或14度以上才能打出最遠的球距。
有關這個主題的詳細內容,請參考《追尋完美球桿》第一章的 “後旋,桿面角度,和球距”。
桿頭越大越好 有時候我覺得,高爾夫球具公司好像都在工廠裡放了一個巨大的打氣桶,他們用這個打氣桶把去年製造的開球桿撐得更大,然後向全世界宣布他們又有了最新的“改良式”球桿。你知道嗎?連美國高爾夫球協會都開始關切這個問題,最後高球協會說:「夠了!我可以允許你們把桿頭做得像葡萄柚一樣大,但是絕對不准你們把它做得像西瓜那樣。」你可能會想,既然高球協會為了怕球賽變得太簡單而做出許多球桿上的限制,那一定是因為“大,真的就是好”。
有道理,但是不全然正確。至少,它不是你想像的那麼好。
嗯,理論上,確實有可能做出更大的桿頭以及更大“桿面彈性”效應的大桿面,以便增加球速和球距。不過,你記得幾年前那場“桿面應該容許多少彈性〈彈性係數〉”的大爭論嗎?後來,美國高球協會規定了開球桿的最大彈性係數,從此之後這個可能性就完全消失了。
所以,當我們這些設計師們拼命製造大又更大的桿頭時,我們還必須把桿面增厚一點以免它產生太快的球速而違反了高球協會的桿面彈性係數規定。在這種情形下,親愛的讀者,你說說看,大有什麼用呢!
那,該怎麼辦呢?我們如何才能使大桿頭產生有意義的效能呢?這裡有一個方法,不過,這個方法只對某一類的球友有效。
一般而言,桿頭越大,重力中心就越向後移,離桿身也越遠。如果我們用同一種桿身,同一個桿面角度,但是桿頭大小不同,這樣,大桿頭打出的球會比小桿頭打得還高。所以,如果你想要打高打遠,你可以選擇重力中心後移的大桿頭。問題是,你必須要冒個風險:當製造商說這支球桿的「重力中心是很後移的」,你能確定它真的是“很後移的”?要增加起飛角度,最可靠的方法還是適當的桿面角度配上你的揮桿速度。
最後一點。如果你的桿頭是鈦金屬的〈或類似硬度的材質〉,你以為它就可以把球打得更遠嗎?不要再妄想了。
不知從何時開始,桿頭的材料變得非常多元化,例如木頭、不銹鋼、塑膠、鋁、碳纖維、鈦、甚至陶瓷。同時,行銷專家們發現他們可以隨意標榜任何一種非木製材料是“下一個最棒的”球桿材質。如果材質比木頭硬,球就應該飛得比較遠,對不對?答案是“錯”!不過,行銷專家仍然繼續玩弄材質的把戲。
現今的球桿大多是鈦合金材質,因為鈦合金有著“合適的特性”。講得更仔細一點,它很輕,強度夠,也很有彈性,所以你用鈦合金的大桿頭用力揮桿後,它不會像花瓶一樣碎片滿地。
桿頭的硬度和球距無關。硬度唯一的作用是讓桿頭在球袋裡相互撞擊而產生聲音。距離?門兒都沒有!有很多實驗和研究可以證明硬度和球距無關。
至於桿頭的硬度因素和強度因素加在一起,是否會影響你控制球向的能力?也不會!要控制球的方向〈也就是控制左曲或右曲球的能力〉,完全要靠球桿的設計,例如,桿頭重量的分配,重力中心的位置,桿頭轉動惰性的大小。這些全和金屬的材質無關。
這就是為什麼你買球桿的時候,應該先和你的球桿技師討論。當然,這位技師必須很了解哪些金屬材質真的有作用,哪些只是噱頭。
有關這個主題的詳細內容,請參考《追尋完美球桿》第三章的 “大,更大,最大” 和第二章的 “適當的材質”。我知道我用的是硬桿身,因為桿身上面有標示
不對,你根本不知道你用的是硬桿身,因為桿身上面那個字母“S”完全沒有意義。
大部分的球友知道〈或自以為知道〉桿身有不同的強度,例如S代表很硬,R代表一般人用的硬度,A代表業餘或年長者用的,L代表女性用的。不過,大部分球友不知道這些字母〈用在桿身上的這些字母〉的含意其實是很模糊的。
你說你要一支桿身很“剛硬”的開球桿。我問你,剛硬的定義是什麼?以市面上眾多桿身公司為例,甲公司所謂的“剛硬”,在乙公司算是“一般”,在丙公司則是“業餘”。不但各公司的標準不同,甚至在同一家公司裡,不同款式的桿身也有不同的強度分類。
很離譜吧?這只是冰山的一角呢!
鐵桿桿身和木桿桿身,它們的“剛硬”定義也不同。一般來說,鐵桿的“剛硬”桿身要比木桿的“剛硬”桿身還要剛硬。還有,開球桿“剛硬”的不銹鋼桿身又比“剛硬”的碳纖維桿身還要剛硬。所以,你說你要剛硬的桿身,你到底指的是什麼?
這個桿身強度的概念是不是搞得你一頭霧水?事實上是如此。為了桿身的強度,你特別去買了一支剛硬的〈或一般的,或長者用的,或女性用的〉開球桿,老實說,你根本不知道你買到的是什麼!不但你不知道,所有的人都不知道。
等一下!請讓我收回上面那句話。我應該說,只有專業的球桿技師知道,因為他們很容易取得這方面的知識,而一般球具店不能。
無論如何,有關桿身的強度,你至少應該知道:
單從桿身性能來看,90% 的球友所適合的彈性都比自己認為的還要更多一點。
換句話說,桿身的強度應該配合你的揮桿速度和方式,如果桿身太僵硬,那麼很可能你的球會飛得不夠高,因此也飛得不夠遠。同時球也很容易向右偏。還有,當你打到甜蜜點的時候,你會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因為你的手會感覺球桿的震動。
然而,如果桿身彈性過高,球會飛得較高一點,也可能飛得遠一點。即使不小心球偏向左或右,它也不會偏得太離譜。如果打到甜蜜點,你都會有某種程度的紮實感。所以,如果你只有兩種選擇,與其選擇僵硬的球桿,你當然要選較有彈性的。
除非你請專業的球桿技師幫你選擇桿身,否則,你不得不在試用過很多種桿身之後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我猜,你大概知道你適合用R或S強度的桿身,不過,甲公司的R級桿身和乙公司的R級桿身,它們的強度差別可能非常大,根本無法辨別,除非你:一,不停地試用新的R級桿身,看看它們的彈性和你的舊桿有什麼差別;二,多聽聽那些不懂卻裝懂的業務員胡說八道,聽多了以後,你很可能會知道如何選擇適合的桿身。
有些球具店可能會測量你的揮桿速度來幫你選擇適當的桿身,不過我要告訴你,大球具公司把現成球桿送到球具店銷售的時候,他們根本不會提供揮桿速度和桿身強度的對照表,所以,球具店的業務員幫你測量揮桿速度其實是沒有意義的,他所提出的建議必定是自己亂猜的,再不然,他只想把店裡囤積最多的那個款式推銷給你而已。
真正內行的球桿技師會先測量你的揮桿速度,然後再觀察你的揮桿方式和揮桿節奏,看看你是怎麼下桿,看看你何時釋放左腕。然後再問你一些問題,例如,你希望球的走向是如何,你喜歡什麼樣的桿身性能,最後,他會把他的觀察和你的答案結合在一起。他還會告訴你他使用的桿身資料或各種桿身研究和測試資訊。他還會給你一份精確的對照表,對照揮桿速度和各種不同桿身的強度。這之後,他才會建議你用什麼桿身,他也可能會先做一支桿身來讓你試用。他當然也會有擊球檢測儀來測量你用試用桿的起飛角度。最後,他會給你一個更精確的建議。
有關這個主題的詳細內容,請參考《追尋完美球桿》第五章 “桿身的彈性”。
款式越新的球桿,甜蜜點就越大
事實並非如此。新款式的球桿可能有比較大的“轉動惰性”,不過這和甜蜜點是兩回事。
“甜蜜點”是一個高球廣告中常見,但是幾乎被每一個人誤用的名詞。常常有廣告誇稱它的球桿有很“大”或很“寬”的甜蜜點。技術上而言,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因為真正的甜蜜點〈正式名稱叫做重力中心〉只是一個和圖釘尖端一樣大小的點而已。它不可能變“大”,也不能變“小”。
如果你下桿時桿面很正,也剛好甜蜜點和球的正中心成一直線,那麼球就會飛得很直,而且球速會最快。問題是,如果擊球時,沒打到甜蜜點,桿頭就會扭動,這不但會造成球的側旋轉,而且球也飛得不夠遠。我們前面提到過,擊球時如果偏離甜蜜點1/4英吋,就會損失5碼的球距;偏離1/2英吋,會損失10碼;以此類推。
要減輕這個問題,唯一的方法是儘量不要讓桿頭扭動。專業上,我們稱它為“增加桿頭的轉動惰性”。不要被這個名詞嚇到了。你會慢慢了解轉動惰性,因為在往後,我會解釋很多遍。〈轉動惰性的英文縮寫是MOI,你可以用這個很酷的縮寫在你的球友面前賣弄一下。〉
我們先想像花式溜冰選手正在做旋轉動作。當她的雙手伸展時,她的轉動惰性〈對扭轉的阻力〉會增加,所以身體會轉的比較慢。如果把雙手縮回來貼近身體,轉動惰性就會減少,旋轉速度也就比較快。簡言之,低的轉動惰性就是低的扭轉阻力;高的轉動惰性就是高的扭轉阻力。
擊球時,如果沒有擊到甜蜜點,桿頭會隨著重力中心的垂直線扭動,至於扭動的程度就要看桿頭的轉動惰性而決定。轉動惰性越高,桿頭扭動的幅度也就越小,球速就越快。把桿頭的大部份重量分散到桿頭四周,就能夠增加桿頭的轉動惰性。
轉動惰性同樣地發生在桿頭上。桿頭的重力中心附近本身就有抗拒扭動的阻力,而這種抗拒力是可以加強的,例如在桿頸、桿趾、或桿頭背面增加一些重量。這些部位重量增加越多,阻止扭動的力量就越大,這也就是人們所謂的“甜蜜點”越大。
最後一點。桿頭的轉動惰性對推桿尤其重要。基本上,推桿時如果沒有打到甜蜜點,球會慢會偏,但是這時候如果桿頭的轉動惰性很大,推桿的結果就不會太糟。所以,在買推桿的時候,請注意桿頸、桿趾、和桿背三個部分。如果重量分散在這些部分而不是桿頭中心,那就對了。另外,桿面到桿背的距離越長,效果也會比較好,用這種推桿,即使沒有打擊到甜蜜點,你還是很有機會把球打到洞口附近。
話又說回來,如果桿面角度、桿頸角度、桿身長度、握柄、和球桿的重量與平衡沒有配合你的特性的話,不論推桿的轉動惰性有多大,你的推桿永遠永遠也推不好。
有關這個主題的詳細內容,請參考《追尋完美球桿》第二章 “甜蜜點”。
有道理,但是不全然正確。至少,它不是你想像的那麼好。
嗯,理論上,確實有可能做出更大的桿頭以及更大“桿面彈性”效應的大桿面,以便增加球速和球距。不過,你記得幾年前那場“桿面應該容許多少彈性〈彈性係數〉”的大爭論嗎?後來,美國高球協會規定了開球桿的最大彈性係數,從此之後這個可能性就完全消失了。
所以,當我們這些設計師們拼命製造大又更大的桿頭時,我們還必須把桿面增厚一點以免它產生太快的球速而違反了高球協會的桿面彈性係數規定。在這種情形下,親愛的讀者,你說說看,大有什麼用呢!
那,該怎麼辦呢?我們如何才能使大桿頭產生有意義的效能呢?這裡有一個方法,不過,這個方法只對某一類的球友有效。
一般而言,桿頭越大,重力中心就越向後移,離桿身也越遠。如果我們用同一種桿身,同一個桿面角度,但是桿頭大小不同,這樣,大桿頭打出的球會比小桿頭打得還高。所以,如果你想要打高打遠,你可以選擇重力中心後移的大桿頭。問題是,你必須要冒個風險:當製造商說這支球桿的「重力中心是很後移的」,你能確定它真的是“很後移的”?要增加起飛角度,最可靠的方法還是適當的桿面角度配上你的揮桿速度。
最後一點。如果你的桿頭是鈦金屬的〈或類似硬度的材質〉,你以為它就可以把球打得更遠嗎?不要再妄想了。
不知從何時開始,桿頭的材料變得非常多元化,例如木頭、不銹鋼、塑膠、鋁、碳纖維、鈦、甚至陶瓷。同時,行銷專家們發現他們可以隨意標榜任何一種非木製材料是“下一個最棒的”球桿材質。如果材質比木頭硬,球就應該飛得比較遠,對不對?答案是“錯”!不過,行銷專家仍然繼續玩弄材質的把戲。
現今的球桿大多是鈦合金材質,因為鈦合金有著“合適的特性”。講得更仔細一點,它很輕,強度夠,也很有彈性,所以你用鈦合金的大桿頭用力揮桿後,它不會像花瓶一樣碎片滿地。
桿頭的硬度和球距無關。硬度唯一的作用是讓桿頭在球袋裡相互撞擊而產生聲音。距離?門兒都沒有!有很多實驗和研究可以證明硬度和球距無關。
至於桿頭的硬度因素和強度因素加在一起,是否會影響你控制球向的能力?也不會!要控制球的方向〈也就是控制左曲或右曲球的能力〉,完全要靠球桿的設計,例如,桿頭重量的分配,重力中心的位置,桿頭轉動惰性的大小。這些全和金屬的材質無關。
這就是為什麼你買球桿的時候,應該先和你的球桿技師討論。當然,這位技師必須很了解哪些金屬材質真的有作用,哪些只是噱頭。
有關這個主題的詳細內容,請參考《追尋完美球桿》第三章的 “大,更大,最大” 和第二章的 “適當的材質”。我知道我用的是硬桿身,因為桿身上面有標示
不對,你根本不知道你用的是硬桿身,因為桿身上面那個字母“S”完全沒有意義。
大部分的球友知道〈或自以為知道〉桿身有不同的強度,例如S代表很硬,R代表一般人用的硬度,A代表業餘或年長者用的,L代表女性用的。不過,大部分球友不知道這些字母〈用在桿身上的這些字母〉的含意其實是很模糊的。
你說你要一支桿身很“剛硬”的開球桿。我問你,剛硬的定義是什麼?以市面上眾多桿身公司為例,甲公司所謂的“剛硬”,在乙公司算是“一般”,在丙公司則是“業餘”。不但各公司的標準不同,甚至在同一家公司裡,不同款式的桿身也有不同的強度分類。
很離譜吧?這只是冰山的一角呢!
鐵桿桿身和木桿桿身,它們的“剛硬”定義也不同。一般來說,鐵桿的“剛硬”桿身要比木桿的“剛硬”桿身還要剛硬。還有,開球桿“剛硬”的不銹鋼桿身又比“剛硬”的碳纖維桿身還要剛硬。所以,你說你要剛硬的桿身,你到底指的是什麼?
這個桿身強度的概念是不是搞得你一頭霧水?事實上是如此。為了桿身的強度,你特別去買了一支剛硬的〈或一般的,或長者用的,或女性用的〉開球桿,老實說,你根本不知道你買到的是什麼!不但你不知道,所有的人都不知道。
等一下!請讓我收回上面那句話。我應該說,只有專業的球桿技師知道,因為他們很容易取得這方面的知識,而一般球具店不能。
無論如何,有關桿身的強度,你至少應該知道:
單從桿身性能來看,90% 的球友所適合的彈性都比自己認為的還要更多一點。
換句話說,桿身的強度應該配合你的揮桿速度和方式,如果桿身太僵硬,那麼很可能你的球會飛得不夠高,因此也飛得不夠遠。同時球也很容易向右偏。還有,當你打到甜蜜點的時候,你會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因為你的手會感覺球桿的震動。
然而,如果桿身彈性過高,球會飛得較高一點,也可能飛得遠一點。即使不小心球偏向左或右,它也不會偏得太離譜。如果打到甜蜜點,你都會有某種程度的紮實感。所以,如果你只有兩種選擇,與其選擇僵硬的球桿,你當然要選較有彈性的。
除非你請專業的球桿技師幫你選擇桿身,否則,你不得不在試用過很多種桿身之後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我猜,你大概知道你適合用R或S強度的桿身,不過,甲公司的R級桿身和乙公司的R級桿身,它們的強度差別可能非常大,根本無法辨別,除非你:一,不停地試用新的R級桿身,看看它們的彈性和你的舊桿有什麼差別;二,多聽聽那些不懂卻裝懂的業務員胡說八道,聽多了以後,你很可能會知道如何選擇適合的桿身。
有些球具店可能會測量你的揮桿速度來幫你選擇適當的桿身,不過我要告訴你,大球具公司把現成球桿送到球具店銷售的時候,他們根本不會提供揮桿速度和桿身強度的對照表,所以,球具店的業務員幫你測量揮桿速度其實是沒有意義的,他所提出的建議必定是自己亂猜的,再不然,他只想把店裡囤積最多的那個款式推銷給你而已。
真正內行的球桿技師會先測量你的揮桿速度,然後再觀察你的揮桿方式和揮桿節奏,看看你是怎麼下桿,看看你何時釋放左腕。然後再問你一些問題,例如,你希望球的走向是如何,你喜歡什麼樣的桿身性能,最後,他會把他的觀察和你的答案結合在一起。他還會告訴你他使用的桿身資料或各種桿身研究和測試資訊。他還會給你一份精確的對照表,對照揮桿速度和各種不同桿身的強度。這之後,他才會建議你用什麼桿身,他也可能會先做一支桿身來讓你試用。他當然也會有擊球檢測儀來測量你用試用桿的起飛角度。最後,他會給你一個更精確的建議。
有關這個主題的詳細內容,請參考《追尋完美球桿》第五章 “桿身的彈性”。
款式越新的球桿,甜蜜點就越大
事實並非如此。新款式的球桿可能有比較大的“轉動惰性”,不過這和甜蜜點是兩回事。
“甜蜜點”是一個高球廣告中常見,但是幾乎被每一個人誤用的名詞。常常有廣告誇稱它的球桿有很“大”或很“寬”的甜蜜點。技術上而言,那根本是不可能的,因為真正的甜蜜點〈正式名稱叫做重力中心〉只是一個和圖釘尖端一樣大小的點而已。它不可能變“大”,也不能變“小”。
如果你下桿時桿面很正,也剛好甜蜜點和球的正中心成一直線,那麼球就會飛得很直,而且球速會最快。問題是,如果擊球時,沒打到甜蜜點,桿頭就會扭動,這不但會造成球的側旋轉,而且球也飛得不夠遠。我們前面提到過,擊球時如果偏離甜蜜點1/4英吋,就會損失5碼的球距;偏離1/2英吋,會損失10碼;以此類推。
要減輕這個問題,唯一的方法是儘量不要讓桿頭扭動。專業上,我們稱它為“增加桿頭的轉動惰性”。不要被這個名詞嚇到了。你會慢慢了解轉動惰性,因為在往後,我會解釋很多遍。〈轉動惰性的英文縮寫是MOI,你可以用這個很酷的縮寫在你的球友面前賣弄一下。〉
我們先想像花式溜冰選手正在做旋轉動作。當她的雙手伸展時,她的轉動惰性〈對扭轉的阻力〉會增加,所以身體會轉的比較慢。如果把雙手縮回來貼近身體,轉動惰性就會減少,旋轉速度也就比較快。簡言之,低的轉動惰性就是低的扭轉阻力;高的轉動惰性就是高的扭轉阻力。
擊球時,如果沒有擊到甜蜜點,桿頭會隨著重力中心的垂直線扭動,至於扭動的程度就要看桿頭的轉動惰性而決定。轉動惰性越高,桿頭扭動的幅度也就越小,球速就越快。把桿頭的大部份重量分散到桿頭四周,就能夠增加桿頭的轉動惰性。
轉動惰性同樣地發生在桿頭上。桿頭的重力中心附近本身就有抗拒扭動的阻力,而這種抗拒力是可以加強的,例如在桿頸、桿趾、或桿頭背面增加一些重量。這些部位重量增加越多,阻止扭動的力量就越大,這也就是人們所謂的“甜蜜點”越大。
最後一點。桿頭的轉動惰性對推桿尤其重要。基本上,推桿時如果沒有打到甜蜜點,球會慢會偏,但是這時候如果桿頭的轉動惰性很大,推桿的結果就不會太糟。所以,在買推桿的時候,請注意桿頸、桿趾、和桿背三個部分。如果重量分散在這些部分而不是桿頭中心,那就對了。另外,桿面到桿背的距離越長,效果也會比較好,用這種推桿,即使沒有打擊到甜蜜點,你還是很有機會把球打到洞口附近。
話又說回來,如果桿面角度、桿頸角度、桿身長度、握柄、和球桿的重量與平衡沒有配合你的特性的話,不論推桿的轉動惰性有多大,你的推桿永遠永遠也推不好。
有關這個主題的詳細內容,請參考《追尋完美球桿》第二章 “甜蜜點”。
To be continu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